西府俗语:“要热闹,楞娃抬社火。”反应的就是这一风俗。其雅语叫“抬阁”,“抬”指用肩膀扛或背;“阁”指的是所抬的模型:或亭台阁楼,或山水人物。是载人的木架、铁架平台,装扮着各种戏剧故事的社火。如山社火、背社火,还有不是人抬人背的社火,如马社火、车社火、高芯、柳木腿、高跷、血社火等。“抬阁”算是大型社火表演,每年腊八后做准备,上九初试,十二正式预演,十三至十六正式走街串巷,为元宵节重头戏。往往在“抬阁”队伍周边还有“旗队”、“炮队”、锣鼓队,以及舞龙舞狮、踩高跷、秧歌等杂耍。
抬阁风俗的起源
考究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文化和尊圣文化,数千年传承,祭祀神灵的意味淡化,而成为民间一种娱乐文化的综合艺术。
远古人类的严酷生存环境,产生了对自然界的崇拜和敬畏的民间信仰,如求雨而祭祀龙王;求地方安宁顺遂而祭祀土地神,从中产生了种种祭祀仪式,神农氏炎帝尝百草、种五谷、创医药,西府遍布炎帝祠、神农庙,开创礼乐之制的周公,祭庙遍布。在神灵的诞辰日或忌日进行祭祀这天,将其神像从庙中抬出游行祭祀,这种将神像“抬出来”的举动,就是抬阁习俗的萌发,即神灵祭祀文化。
再一个就是尊圣文化,传说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过名叫“干戈沟”之地,孔子对当地淳朴民风所感动,便将自己故乡“曲阜”之“曲”代“干戈”二字,赐当地名为“曲沟”,愿天下不受干戈之苦。在孔子临走时,当地民众让儿童站在小台子上唱“抬歌”,令壮汉用肩扛上孔子,以表达对孔子的送别之情,此活动当地称作“抬歌”,即今之“抬阁”。
抬阁的故事成社火
所谓“社火”是一社人一伙人祭祀土地神。作为文化艺术活动的广场文化,有说拉弹唱走上舞台,成为戏曲;留在广场的便是“社火”。戏曲和社火是同源的。抬阁所装演的故事是老百姓爱看的戏曲,其形式一是地台故事,阁距地面较近,西府称地台社火,可就地表演,如《桃园结义》、《岳母刺字》、《梁祝》等;二是高彩故事,扎制山水高台,扮全本故事,如《八仙过海》、《大闹天宫》,西府称“山社火”;三是高跷故事,演员踩着高跷进行表演,如《水浒传》108个演员的不同脸谱装扮踩着高跷从人群中走来,场面十分壮观。抬阁故事五花八门,故事千奇百怪,担柴的曹老大、挑水的李彦贵、织布的王春娥,玄而又秒,妙不可言。抬阁社火是一个综合艺术形式。
总之,抬阁社火是西府春节习俗的一颗靓丽的明珠,声名远播。
作者:李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