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感受大秦帝国的雄浑气魄;午后,在古城西安的钟鼓楼聆听历史的回声;傍晚,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邂逅“唐皇”“贵妃”……历史赋予陕西璀璨的文物宝藏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时代给予陕西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4.9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可移动文物、76座革命纪念馆,有黄帝陵、延安宝塔等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大雁塔等世界文化遗产;有泾阳郑国渠、汉中三堰、龙首渠引洛古灌区、汉阴凤堰梯田4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自信的底气。
1
书写大遗址保护传承新篇
坐落在秃尾河畔的石峁遗址历经风雪洗礼,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样性和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过程提供了全新资料;宝鸡周原遗址形状方正、规划严谨、规模庞大,对深入阐释周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源头起到了关键支撑作用;西安市灞桥区的汉文帝霸陵,填补了西汉帝陵制度发展演变的关键环节……宏伟壮丽的大遗址,如同散落在陕西的璀璨星光。
大遗址是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核心文物资源。截至2023年9月,陕西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大遗址共有18处54个点,无论是数量还是等级,都位居全国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考古与历史研究、让广阔大地上的大遗址“活起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从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到持续取得重大考古突破的寨沟遗址,这样的考古发现,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停止。
陕西考古机构聚焦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针对大遗址有计划地开展持续深入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与收获,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
为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陕西有效统筹大遗址文物安全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大遗址保护利用传承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大遗址集中的西安、宝鸡、咸阳等市实行考古前置制度;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等大型基本建设项目考古中,积极调度全省考古力量,保障重大项目顺利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加大遗址保护工作力度,加强大遗址价值阐释,不断提升大遗址展示利用水平,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省文物局局长贾强表示。
2
守护文化遗产历史瑰宝
多年来,陕西始终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重要使命,不遗余力地守护这些珍贵的历史瑰宝。
为了更好地传承保护文化遗产,陕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建设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同时,加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提高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
陕西文物系统坚持守正创新、守土尽责,推动全省革命文物工作的发展取得新成效,在调查革命文物现状、革命文物保护与修复、红色精神传承等方面贡献出宝贵的陕西经验。以建成延安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契机,陕西成功承办2023年全国革命纪念馆高质量发展论坛,获批设立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新时代青年延安行”实践教育活动入选国家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十佳优质资源。
探源华夏文明,追忆红色往昔,都离不开系统的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将不可移动文物逐步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陕西上线试运行文物资源保护管理一体化平台。近3年,陕西实施各类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00余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项目100余处,西安城墙入选全国首批文物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创新推行“基地+”“片区制”等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工作模式,抢救保护太平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和30万余件(组)珍贵文物。
陕西并不满足于传统的保护传承方式,而是积极探索创新性保护之路,与气象、地质等部门建立文物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应急联动机制,与省科技厅、省社科联开展“两链融合”“文物保护利用重大课题”研究合作。如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获奖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9月8日,秦兵马俑一号坑“现场应急保护实验室”、二号坑“考古现场发掘与保护平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在考古发掘舱的应用下,每件有彩绘的兵马俑出土后,可以及时得到全方位保护,如X光射线探伤、超声波检测、三维图像采集等,再经过记录、清理、加固等步骤,可最大限度降低文物在发掘、转运、修复、存储等过程中的环境影响。”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护部副主任惠娜介绍。
一件件文物修复、一座座遗址公园建设,既是对文化遗产的守护,也是向历史荣光的献礼。
3
焕发传统文化生机活力
环顾三秦大地,黄帝陵的手植柏根深叶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气势磅礴,延安宝塔山的岭山寺塔巍然耸立……
陕西现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名镇7个、名村3个、传统古村落30处。它们见证着绵延不息的中华文明,彰显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魅力。
知晓文明的根,方能探明前行的路。全面研究和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有助于我们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从而激发整个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和创造力,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陕西历史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等文博历史场馆,成为游客触摸历史、了解文明的文化艺术宝库。
从党的七大会址到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从渭华起义指挥部旧址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每一座红色场馆,都是一份精神的传承。
文学陕军、长安画派、西部影视、陕西戏剧等文化品牌,作为文化陕西的“金字招牌”,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延安红街等文旅展示场所,是沉浸式体验陕西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空间。
文博热潮席卷全国,“国潮”非遗深入人心,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统文化之声宛如天籁,从田间地头到高楼大厦,拨动人们的心弦。
4月11日,陕西省首届非遗发展大会在西安拉开帷幕,全方位展示陕西非遗保护传承有力有序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全省范围大力实施非遗保护传承阵地建设工程,先后建成各类非遗陈列展馆、特色街区(村镇)、传习所等1500余个,认定省级非遗工坊155家、省级乡村工匠名师44名,命名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9家。越来越多的古老非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时代的创新应用中“走进”生活、融入生活。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陕西始终坚持一体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丝路故事、陕西故事,努力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上争做西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