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介绍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就博物馆相关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文字摘自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实录。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关强: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各位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文物工作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在新征程上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文物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实施,“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长城、石窟寺、文物建筑、廊桥、革命文物保护等有力推进。持续开展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重大法人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文物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二是文明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知,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推行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的“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在24个省份落实落细。
三是文物传承利用成风化人。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2023年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38万余场教育活动,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文物发挥思政教育功能。135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187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成为公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寻古中国》《何以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广受好评,以文物为题材和灵感的“国潮”“汉风”文创,增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是人文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数量达到20个。中国考古走进埃及、玛雅文明腹地,深入法国、突尼斯、南非、中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48项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拓展到6国11处,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缅甸他冰瑜佛塔等项目受到当地民众好评和国际社会的赞誉。43批次、19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五是文物治理能力切实增强。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文物科技全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数十项文物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成立,秘书处落户中国。举办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发布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职业标准,文物、博物馆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提升,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后继有人。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带领全国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遗产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刚刚提到了很多博物馆,我们注意到这两年“博物馆热”一直在持续升温,一些热门的博物馆也出现了预约难和一票难求的现象。请问国家文物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会采取相关举措来应对这些问题吗?谢谢。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 刘洋:
确实,诚如您所说,这几年博物馆在持续升温,一些热门博物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已经接待观众量达到了9.4亿人次,其中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就达到了2.99亿人次,其中有6个省的观众接待量都突破了1500万,江苏、山东、北京、浙江、陕西,还有广东省,都达到了1500万。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热门博物馆,都成了公众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上个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了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和技术博览会,短短4天,观众量就突破了35万人次。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可能大家也都听说了,自7月19日正式开展,两个月以来观众量已经达到了58万人次,基本上每天有1万人次。
这些数据都说明,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接下来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
首先,要扩大优质文化的供给能力。其实“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会继续统筹不同类别博物馆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布了新一批央地共建重点博物馆名单,对这些大馆,我们会引导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接送到基层。同时,我们也会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指导4000多家中小博物馆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继续优化开放服务。今年7月1日,暑期开始的时候,我们印发了关于做好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不搞一刀切,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实施预约机制。据统计,全国6833家博物馆,除了一些热门博物馆外,大多数都取消了预约机制。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因为各地情况不同,继续保留预约机制的也都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比如保留了人工售票窗口、电话预约等形式。现在全国1662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中有近1200家都进行了延时服务,延长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针对“黄牛”抢票、社会讲解乱象的问题,我们近期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进行了专题磋商,像北京等地也专门开展了打击“黄牛”的专项整治行动。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聚焦预约参观、讲解服务等热点问题加强规范引导,确保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再次,积极拓展服务形式,打造公众“身边的博物馆”。我们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同时,我们通过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打造流动的博物馆,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