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指男子娶妻,“姻”指女子嫁夫。婚姻是男婚女嫁。古时娶妇以昏时,在黄昏(傍晚)迎亲,故曰婚。女子因男子而出嫁,故曰姻。婚姻就是适婚男女从彼此的家庭出来,共同组成一个新的家庭。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组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基本单文,它是社会的细胞,担负着赡养父母、生育儿女、传宗接代的任务。追溯人类婚姻的历史,曾经历了“原始群团生活的杂婚;同辈血缘婚;排斥同辈同胞血缘婚的伙婚;部族联姻的对偶婚;进入文明的一夫一妻的专偶婚”等五个阶段。
一、中国式婚姻
中国式是中华民族的婚姻。这里主要以汉民族在生存、繁衍、发展中所形成的婚姻习俗为研究对象,来展示其中国式婚姻状况。中国式婚姻特征:
(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国传统婚姻的一般原则,是实现“门当户对”的基本保证。在古代中国,婚姻的缔结,原则上是由媒妁的传言,再由父母决定,当事人往往对自己的婚姻没有直接表示意见的权利。
(二)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的周公旦,在公元前1035年还政于成王后,回封地周,“制礼作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的规范作标准化和设计,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说。其中对婚姻的标准化设计,《礼记·昏议》:“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一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采纳、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筳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周公为婚姻制度制定的“六礼”,是说,只有通过这六道程序,才算正式婚姻,否则是不合礼制的。婚姻的本质是合二姓之好,对上尊祖敬宗,而下以继后世,即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使宗族得以延续,视为“终身大事,君子重之”。一个人终身不婚被视为异常,为社会所不容。“六礼”就是古代的结婚仪式。
(三)《礼记·昏义》:“敬慎重而后亲之,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又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又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古人认为,男女婚假是阳动而阴应。阴阳和而后百物生。父子、君臣之间的人伦关系,都是由夫妇之义而衍生的,所以,婚姻是万世之始、万物之本。把人类诞生以后的的万物情事都归于男女婚媾。
(四)西周末期到春秋战国,天下大乱。“子杀父,臣弑君”僭越之事时有发生。“礼崩乐坏”,礼乐制度被破坏,婚制“六礼”中的“纳征”一礼成为贵族阶层炫富显贵的标识,直到西汉这一象征吉祥的礼节仪式,变成婚姻买卖行为。《汉书》载:“一飨之所费,破毕生之本业。”《周礼·地官·媒氏》载:“凡嫁人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指“纳征”,男方派人送聘礼到女方家表示婚约基本成立,这是遵守礼节,并非是一种变相的买卖行为。
(五)俗文化是一泓永不衰竭的清泉,它的永恒魅力是来自它生生不息的特质和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精神品质。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亦具有此特质。如现代婚姻废除包办买卖,婚姻自主、结婚自由取代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原则。男女平等取代了传统的“女依附于男”的思想观念。“妇女要顶半边天”取代了过去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行为禁锢等等。婚俗始终处在“于不变中变,在复古中创新”,“移风易俗”、“整齐风俗”,永不衰竭。
(六)婚姻在中国人心目中是喜事、红事,讲究红火、热闹、欢快。在婚礼喜堂,新郎新娘服饰上尚红色,一对新人披红戴花,坐花轿、乘彩车、行婚礼、拜天地、吃喜宴,标志男女成家了。
二、古代中国式婚姻状况
中国古代,从婚俗角度,即周公于前1035年“制礼作乐”起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在三千多年里,一直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原则,按婚制“六礼”的标准化设计办理的。周公制定的婚姻嫁娶礼仪是具有示威性质的一套仪式,被社会公认,成为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而流传后世,并随着社会生活的流变而不断被淘汰或增减,一直传承至今。
(一)在婚姻流程上,以“六礼”为规范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四《对中国婚姻史话的追溯》)
到唐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强化,聘礼成了婚俗的必要条件,但《唐律》有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就不能悔婚,否则要‘杖六十’”,体弱的女子会被打死。那是女子借结婚骗男方的钱的事是不存在的。此俗到清代沿袭,虽经历数朝,却被依法严管。且通过柬贴、婚书所明确记载,且在官府监督之下完成,想要临时涨价,就等于跟官府对着干。所以,传统婚姻是很少离婚的。虽有“休妻”,但须在“七出”之内,不能妄行。
(二)繁多的柬贴婚书是双方缔婚、结婚的证明文书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七《婚礼六仪中的婚书柬贴》)
(三)内涵深义的婚俗文物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婚俗文物文化内涵研究》)
(四)切合实际的婚礼禁忌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三《婚礼上的禁忌采录》)
(五)颇有教化底蕴的婚姻家庭礼仪格言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一《婚姻家庭礼仪格言》)
三、现代中国式婚姻状况
现代是指从1911年推翻封建帝制至今,110多年,包括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婚俗。
辛亥革命后,历史进入近代社会,特别是“五四”运动的新文化运动,倡导婚姻自由的时代来临,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第一次从书面上规定了结婚自由、离婚自由、结婚需要登记。正式宣告持续了三千余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男尊女卑的观念让位给男女平等。在这中国历史新旧交替之期,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与江冬秀的婚礼(1917年12月30日)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摒弃了旧的各种礼俗,免去了彩礼,选择一枚普通的戒指戴在新娘手上,胡适身着西装革履,江冬秀穿花袄花裙,婚礼仪式交换戒指,证婚人讲话和向长辈行礼。被称为“新式婚礼”。婚礼极简。
当时民国政府也提倡新生活运动,推广极简婚礼,摒弃繁文缛节和聘礼,极简婚礼并不影响婚姻的幸福。1935年,各地开始出现集体婚礼,省时省钱。婚礼极简风气的兴起是针对当时“一股奢靡的婚礼潮”而产生的。追求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青年人亦珍惜新文化新生活运动带来的福报,只要相互爱慕,便可以勇敢追求并进入婚姻生活。压根儿跟彩礼无关。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中央苏区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出现婚俗状况:
时期 |
婚俗特征 |
彩礼 |
婚礼 |
50年代 |
“安排上了”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结婚要打申请,领证需要单位证明和领导签字,婚礼由组织操办,来宾为单位职工”。 |
“床、脸盆、痰盂、热水壶”称为“四个一”。 |
单位或村落组织的联欢会。 |
60年代 |
艰苦朴素,一切从简。 |
一个衣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一对椅子,一个脸盆架子,俗称32条腿。婚服:白衬衫列宁裤。 |
“六礼”成,行拜天地仪式。 |
(续表)
时期 |
婚俗特征 |
彩礼 |
婚礼 |
70年代 |
“风光”组建一支自行车迎亲队伍。 |
在“四个一”、“32条腿”的基础上,置办“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 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自行车要“永久”牌。 |
中国式婚礼 |
80年代 |
中式婚礼走向“西化”,男西装,女婚纱,化妆师画的浪漫头、腮红脸、婚纱照。 |
电视机、洗衣机、冰箱、录音机,俗称“四大件”。 |
婚车、婚宴、婚纱照、婚庆公司主持。 |
90年代 |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多的是如何赚更多的钱,婚姻既要爱情,又要物质,物质渐大于爱情。 |
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俗称“新版四大件”,“三金”。 |
婚纱照、婚车、婚宴服装,录像司仪。 |
21世纪 |
婚姻货币化,感情物质化,在男女平等上,女权超越男权,彩礼变成情侣之间感情的试金石,称“独立女性”,结婚的目标是女人找一个愿意给她奢靡生活的男人,远离中国婚姻本质的传统理念。 |
“一动不动”加“三金”,数十万现金、礼金,美其名曰,吉祥数字,“888发发发”、“66顺”。 |
讲排场,大操大办,迎亲友攀比随礼。 |
纵观中国历史百年里,现代社会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家庭婚姻领域,封建家长制被摧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原则被揭倒,国家制定新的《婚姻法》:倡导婚姻自主,结婚自由,废除封建包办,废除借婚姻索取钱物。过去的“六礼”告成,现在只以“迎亲礼”,才算正式婚姻,其余之礼皆在隐显之中。繁多的柬贴、婚书,现在只剩下举行结婚仪式时的“请柬”,中介媒人被排斥在外。“六礼”中的“纳征”失去了原本的礼节性和仪式感的含义,出现高彩礼变成炫富显贵、显示身份的筹码,使婚姻的本质变味,出现市场化、物质化、庸俗化、奢侈化。
现代婚姻在百年中变化很大。
(参见系列文集之卅四《婚礼六仪的传承变异》)
作者:李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