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撷英》系列文集之四十 对当下婚俗改革工作的思考

今年农历正月下旬,接到金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主任郭春梅电话,说金台区被国家、省确定为婚姻改革试验区,要制定婚改方案,请我为婚改工作提供若干婚俗方面的资料和婚改意见。我欣然领略。但学习国家民政部、省、区关于婚改方面的文件,回顾近三十年来对西府民俗文化研究成果,审视当前婚姻领域存在问题,认为当系婚改工作是传统习俗与时尚的整合问题,是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及问题,是一个移风易俗、革故鼎新、重建新的婚姻观和文明风尚问题,是一个理性理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

一、关于习俗与时尚问题

民俗是民众的风尚习惯。它是现代社会的“活世态”,民众的“生活相”,是一种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它是沟通民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反映民间社区和集体的人群意愿,并主要通过以人为载体进行世代相习相传的文化现象。

民俗文化是基础文化,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而是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生活模式、文化认同的标式,规范着人们的生活、心理、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信息积累。有“俗为雅基”之说,俗文化是“根”文化。文化是以人类活动表现而存在的,文化先于文明而存在,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社会进步的价值形式存在的,文明与野蛮、愚昧相对立。婚俗作为民俗文化亦是这样。

社会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人创造文化和文化创造人”的统一。社会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存在,要求要应用,就产生了文化。民俗不是“法”而是一种“俗理”,它与“法理”相对应,无声地调节着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事象和问题,同样是社会控制系统的一部分。

文化变迁,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文化心态的变化,从纵向看是传统习俗与现代时尚之间的变化,从横向看是城乡和不同地域之间的变化。习俗是约定俗成、久习为惯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方式,它以经验的积累和传统的坚守为前提,它是面对过去的。时尚是民俗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以对传统的扬弃和对旧的习俗的否定为前提的,它敏感的反映着现在,深层孕育着未来。在文明开放、文化发达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们提供了追求自由、充满个性和发挥创造力的广阔天地,使人们形成多样的个性及生活方式,即所谓“上行下效谓之风”;群体生活方式为一个人准备好的习惯努力;“群居相染谓之俗”,个体的生活方式又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在社会生活中流行,便成为“时尚”。很多民俗的形成,都是由个体率先创造。如“乡姑要学城里,学来学去学不像,待到学得像个样,城里又出新花样”。这里的新花样,就是“习俗”和“时尚”的“位移”。习俗和时尚二者既联系又背离,是重传统习俗,还是趋向时尚,是人们社会生活所持的不同价值取向,是文化心理的“位移”(位置移动),实际上显示了社会变革所引起的观念和行为的更新,即文化变迁。伴随自己心理嬗变、习俗改现、民俗重构,花样翻新、新潮迭起、消费改观,跟着时尚跑,不停的在生活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形象。在扬弃中、在追求中,创造新的时尚和新的俗文化。说透了,婚改工作就是解决“重习俗还是趋时尚”问题,从根本上,端正人们的婚姻观、婚恋观和生育观。

二、关于传统文化的劣根性问题

所谓劣根性,是指长期养成的、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它是一种心理反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髓中隐匿着一些中国人的劣根性,如保守的陈腐思想观念顽固至极、挥之不去,毛泽东、孙中山、陈独秀、鲁迅等志士仁人对传统的腐朽思想深恶痛绝、口诛笔伐、坚决斗争,到今日还未革去。

劣根性的表现,如曾仕强说,中国人的劣根性,一是怕吃亏;二是喜欢占小便宜;三是自私又爱面子。还有一些学者说:“盲目听话的奴才”、“死要面子地做人”、“从众趋同心理”等。当下的“天价彩礼”、“婚宴摆科”、“随礼攀比”、“低俗婚闹”等问题,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的深层顽疾,不易铲除,愈演愈烈。追其根源,它是民族文化中存在久远且不易消亡的可传承文化劣质基因。即民族文化的劣根性。“劣”是久已存在的不好且具顽固性和不易灭绝性。是民族文化糟粕在生活上的表现。如保守即守旧,认为“六礼”有“纳征”,收彩礼是天经地义的。如“自私”,认为彩礼或陪嫁是身份、地位的显示,别人会高看一眼。如“死要面子”,认为面子代表声望、身份,太穷酸会丢面子,丢面子是一大羞耻。

总之,这种保守、自私,表面不光鲜就吃不开的文化劣根性,实质是表面主义、不求实际、不追求真理,结果是误人误己,它是构建和谐、不可忽视的“堕力”。只有从中国文化深处去剖析和正视劣根性,认清人身的顽固的劣根性,才能从根本上治理国人的心理疾病,这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三、关于婚姻家庭的本质和适婚青年追求独身主义新潮问题

关于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藏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

关于婚姻家庭的本质,不同时期有不同解读。

古代,“六礼”告成,通过婚姻组成家。其本质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宜庙,下以继后世”。

现代,婚姻家庭的本质,是“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夫妻是婚姻家庭的主干呵呵基石,一对新人步入婚姻殿堂,标志着一个新的家庭诞生,由此产生了“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

一是经济生活共同体。要想永结百年之好,面对的是生存条件、房车币、柴米油盐酱醋茶、育儿教育,需巨大经济开支和物质保证,由此,夫妻合伙,AA制。

二是情感思想共同体。门当户对、三观相合,不单是精神生活参量,在同吃同憶、同起同居、共赏花开花落、同观云卷儿舒、品尝爱情蜜甜。若二人三观不合,也难以达到举案齐眉的美好境界。

三是家族文化传承共同体。好的家风是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影响和教化着每一成员。好的家风,如孝老敬亲、敦亲睦友、尊老爱幼、洒扫庭除、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等,能促进家庭和谐美满幸福;若不好的家风,如封建家长、强迫命令、生硬排斥、消极算计等,必将导致家无温暖、缺乏互助、矛盾丛生,无法维持下去。

这个命运共同体,需二人共有共享,珍惜呵护,需传出辛勤,不可指责埋怨,不可独断专行,常沟通协商,不可封闭冷漠,要相互关爱,求同存异。端正“三观”。

婚姻最好的解释:如同手上的戒指,有着贵重的价值,值得男女双方珍惜,但又会约束与提醒你,已失去部分自由,换取终身相爱享受,有甜蜜与承诺,也有义务和责任,这些是婚姻最宝贵的本质。

恋爱时很自由,而婚姻是双方承担责任和义务的法律契约。不论是他人撮合,还是个人选择,一旦结婚,这种意愿行为就该是保证爱的持久。

婚姻本质其实是一种契约,不同时期有不同意义。在男权社会兴起时,女性是男权的附庸(所有物),此时婚姻是确保男性对女性的所有权。随着工业革命爆发,男女产生的差距再次缩小,婚姻的本质开始改变,女性地位开始上升。此时的性质变为彼此签订这份契约以后的相互帮助,以便更好的生存下去。当下的天价彩礼,择偶的标准是看钱,进而产生不要家庭、不要孩子、不要爱情,只要经济独立、物质享受。认为婚姻成本太大,“女子不想结,男子结不起,国家不让离”。因此,适婚者成“晚婚族”或“不婚族”成为时尚。主要表现:

一是“怕”。对结婚成家惧怕,婚恋投入成本超过自己承受能力,借贷婚配,不如不婚。特别是“寻花问柳”、“一夜情”、“出轨外遇”屡见不鲜,夫妻间尔虞我诈、相互欺骗、离心离德,离婚率高,对婚姻失去信心,为了不为情所伤,就晚婚或不婚。

二是“实”。以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先结婚后恋爱,男女将就、凑合和受委屈成家过日子。现在讲究“三观”,情投意合,无满意人选,不草率婚配。加之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大,务实一点,还是加强自我价值提升,为日后成家奠好基,先立业后成家。

三是“透”。对人生理解透彻,看得通透,处在这个时代,可统一己之力,能完成满足“适者生存”的需要,衣食无忧,独自一人派遣孤独的方法五花八门,个人不存在寂寞问题,社保体系取代了配偶和家庭的作用。男大不必当婚,女大不必当嫁,婚配与否完全取决于自己,不成家不用承担家庭的负累,事务的困扰束缚,“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轻松洒脱,无牵无挂,开心快乐,充分活出自我,活出“单身贵族”。

四是“对”。择偶要“对等”、“门当户对”,工作讲究能力匹配,婚姻拥有“门当户对”。

以前社会穷人多富人少,贫富差距大,大户人家讲究有面子,穷人不敢高攀也高攀不起。解放后,全民平等,消灭贫富差别,在择偶上讲“门当户对”,当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贫富差距又出现了两级分化,年轻人择偶还是讲究“门当户对”。原因:有钱人家的女孩下嫁,有小姐性子,婆家端不起,再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家肯定不一样,日久会受不了;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高攀有钱人家,尽管自己很优秀,但婆家还是会低看一眼,再加上生活习惯不同,家教差异,也会造成很多矛盾。鉴此,务实一点,还是讲点门当户对,不愿将就凑合,在心理、物质还不够时,不愿踏入婚姻门槛。

四、关于“女权”、“女权主义”的问题

“女权”是指妇女在社会上享有的权利,亦称“女性主义”(“女性”是指人类两性之一,能在体内产生卵细胞的称女性)。“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的有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如马列主义、达尔文主义。

女权主义是指结束性别主义、性别歧视,促进性阶层平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和政治运动。挑战诸如生育权、堕胎权、教育权、家暴、产假、薪资平等等议题。女权主义最早出现在欧洲,十五世纪开始女权主义运动,1791年,在法国出现第一个《女权宣言》,主张自由平等的公平权利不能仅限于男性。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女权主义思潮和妇女研究在中国重新萌芽,学者开始用“女权主义”这一词。由于“女权主义”给人以十分激进的感觉,而“女性主义”给人以比较温和的感觉,中国学者在译介女权主义学术偏好使用“女性主义”。当今时代,随着科技的提升,生产力的解放,体力劳动减少,男女生产力差距再次缩小,相对女性的地位再次急剧上升,女性需求更多的物质和精神方向的权利和社会地位。女性在社会上享有更多的权利。

女性社会地位上升时,由于本身的文化原因,不少女性的心理并未从长久以来的附庸心态转变,这是本身文明进程所遗留下来的弊端。并将此化作筹码,我要服侍你,要给你生孩子,我颜值多少分,彩礼多少钱是合理的。这时,女性把自身化作一个工具或一个商品。

你我结婚,共同进退,共育子女,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应承担相应的义务,享受对应的权利是天经地义的。女性应把自身化为一个物件明码作价,进行交易,若作为买卖,男方会我凭什么相信一个为了钱把自己卖了的女人?能和我共度一生?花几十万元娶的人却在短短几年凋零,值得吗?成为一场买卖是否划算的问题。

拜金主义、追求更好的生活是生物本能,是为天性。两人建立婚姻关系,拥有爱情的关系,若拜金了,人心复杂,人性贪婪,为了钱就不择手段了。今天吊这个,明天勾搭那个。

婚姻自主,结婚自由,离婚自由,这是我享有的权利,而“自由”就是允许所有合理的,符合人性生存发展和进步的状态。统一和谐存在就是自由,符合人性才是自由。不是我想咋弄就咋弄。

要知道婚姻是受法律保护的,自由是在法律合法下的行动。但婚姻只能允许人生只有一次,滥婚是犯罪,婚姻其实就是一种契约精神。你可以托付终身,瞧病去陪、出问题签字,这是一种契约精神。

不要离经叛道,丧失传统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喜欢传统婚姻,喜欢一夫一妻制白头偕老,守住这盘菜,永远绝对是满汉全席。

女性在社会上享有的权利的“女权”男女平等,是针对社会层面的,并不是家庭层面,所追求在社会权利上的对等,而不是家庭上的对等。首先,先天因素决定了男女分工不一样,无法达到绝对概念上的平等。如男性无论如何不可能生娃,也不适合待在家里带娃。现代社会女性社会属性变强了,从家庭角度看,男女很难达到不为人知的那种“平等”。

爱情、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神圣而美好的事。而高彩礼使爱情变了质,成了商品交易,如一把利剑分割伤害着爱情。当爱情成为虚荣心的功力品时,势必会是一种悲剧。

女儿家长将彩礼成为衡量女儿身价的标准,成为炫耀财富的资本,且在攀比。高彩礼原本是有钱人家刮起来的,对普通家庭,如头顶大山。

彩礼本身是男方对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一种回馈,是一种心意表达。适当给予女方彩礼是应该的,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但不应明码标价不应成为一种攀比,成为一种炫耀模式,应在男女经济条件许可范围之内。

人心复杂了,欲望膨胀了,问题就多了。心若简单了,事情就会变得简单。爱情婚姻不是有金钱、奢华的排场就会幸福,就会身价高。真正的爱情是无价的爱,只有在相互爱慕下,情投意合中,在用心栽培下才会开花结果。高彩礼会腐蚀人心的。

身为女性,维护自己合法权益是无错的。而女权者以女性的自然属性,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特权,不是基于金钱或权利,而是基于性别,她是女性,导致男性有一种好像欠她钱的感觉。这样只能吸引到仅仅基于性别,就愿意来娶你的男人。其中无任何爱情,只有买卖。

五、关于“移风易俗”、“整齐风俗”问题

“移风易俗”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史记•李斯传》载:“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上行下效谓之风,群居相染谓之俗”。所谓“移、易”皆改变移动之意。就是有风俗,激浊扬清,革故鼎新。“不有新变,岂能代雄”。当下的婚俗改革实验,实际上是一场全民动员的移风易俗运动。当下社会在婚姻家庭领域的“天价彩礼、奢华婚宴、随礼攀比、低俗婚闹”已成为社会一大毒瘤。传统的丢失,礼仪的西化,恶俗的膨胀,陋俗的复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从民俗文化的功能角度来剖析,这是一个“世道人心”问题,一是对个人身心的调节;一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

(一)对个人身心的调节

首先是人的教化,转变观念,端正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婚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强化道德教化作用。

① 开展知识讲座法律知识,如婚姻法;历史文化知识,如《中国婚姻史》,包括周公“六礼”、婚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② 开展婚俗调查,对好家风、好媳妇树立榜样。

③ 挖掘本地域的人文资源,炎帝迎母的孝道文化、周文王之妻太如人的胎教文化、周公制礼作月的礼乐文化,其中嘉礼中的婚礼。

④ 解读婚俗文物,征集婚俗什物,建立婚俗博物馆,讲婚俗故事。

⑤ 推广新式婚礼。

其次,开设婚俗论坛。

① 农村乡镇、城市社区组织青年男女开展专题大讨论,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婚姻家庭的本质、中国式婚姻等。

② 共青团,妇联及文联组织出刊论文集。

③ 办“树新风,扬正气”婚改板报专栏。

第三,婚姻登记部门服务创新导向。

① 推介中国式婚姻礼仪。

(二)对社会秩序的规范

首先,政府对“彩礼”、“婚宴”立法,使中国传统礼仪回归,对利用婚礼炫富百科显贵的行为,大收礼金的行为,收受高彩礼行为,严格查办。

其次,乡村城镇恢复传统的“红白喜事执事班子”,现在更名为“红白理事会”,特定办事规程,发挥公民自治作用。

第三,基础教育学校能开展性教育。团、妇联、医疗卫生部门及司法部门把适婚男女的婚前辅导列入工作范畴,提供婚内心里调试服务,增强婚姻幸福、化解婚姻危机的技巧。

第四,整治婚庆餐饮部门以盈利为目的,在承接婚事的大操大办、煽情行为和损害中华民族务实精神的举动。婚庆部门应以传承中国式婚礼为己任,减少煽情低俗淫词,呈现中华文明高雅文化,什么跪求戴戒指、女性面纱均不是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婚仪都是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应取缔什么“西式”、“欧式”婚礼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土上办的礼仪。

第五,加强市县(区)婚姻登记场所文化建筑,成为中华婚姻家庭文化的基地,成为显示中国特色的标识。

第六,在婚恋家庭领域,关注“520网络情人节”热潮。信息时代的爱情节日在数字化,网络化,利用数字谐音,虚拟男人在520这一天对女生说“我爱你”,而521是他们得到答案的日子“我愿意”。给自己定的一个甜美的纪念日。最初来自“数字恋爱”的歌曲“520”,“我爱你”的谐音,由此被“网络情人”关联,被赋予了“成套节日”、“婚姻吉日”、“表白日”、“撒娇日”……等等。很多新人赶到这一天登记领结婚证,又要抢在13点14分以前办理,以寓“一生一世我爱你”的谐音。利用民众的趋同心理、从众效应把一个好日子定成一个节日,那是好事,民俗节日有时是这么形成的。端午节本是龙舟竞渡后又包粽子纪念屈原,后吃粽子成为端午节特征;又如11月11日光棍节,本无实在意义,就购物吧等。

520对于商家促销是极好时日,男女情感消费变物质消费这一天,女人以爱的名义让男人满足自己各种消费。520本意上已经女人带向一个狭隘的情感认知和情感消费误区。凡靠金钱和礼物维系的情感都很脆弱,这就是520给女人的神圣礼物。

作者:李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