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七绝·屈原》原文
《七绝·屈原》
毛泽东
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
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
一、原文译白:
1、经考此诗是毛泽东1961年秋,想起了屈原,读起了《离骚》,感同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创作了《七绝·屈原》,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怀。有学者译析:“它或许也正是毛泽东的革命宣言,是毛泽东和屈原两个诗坛巨子的穿越数千年时空而共同创立的丰碑。”
2、第一句:“楚骚”指骚体。指屈原创作的《离骚》等作品,开门见山地称颂屈原的人品和诗品,屈子名垂青史,不仅因为他的从政经历和人生遭遇,更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和光辉诗篇。
3、第二句:“杀人刀”喻指屈原的《离骚》等作品所发挥的战斗作用。《离骚》是一部自传体的政治抒情诗,集中反映了屈原悲怆的人生轨迹,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嫉恶如仇的态度,痛斥楚怀王身边那些奸佞小人,表达了高尚的人格理想。毛泽东非常喜欢屈原的才华和他的战斗勇气,便称屈原手中握有杀人刀。是对屈原作品战斗威力的高度评价。
4、第三句:“艾萧”即艾蒿,贱草,以喻不肖,比喻奸佞小人。“太盛”指奸佞小人当道。“椒兰”是指申椒和兰草,皆为芳香植物,比喻贤德之士。此句是对屈原所处的环境的描述,抨击了贵族统治的黑暗与腐朽。
5、第四句:指屈原在悲愤和绝望中投汨罗江而死,对屈原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给予肯定。在作者笔下,屈原已经不是令人悲悯的绝望诗人,而是以身殉道的战士。
二、原文赏析
全诗28字,语言精炼简洁,笔锋犀利,比喻虽浅显明白,但诗意深邃。全诗高度赞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扫千古咏唱屈原的诗作忧伤悲愤的气氛,洋溢着雄健豪放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毛泽东对屈原的充分肯定。也蕴含了现实政治的价值观。共产党人要像屈原那样,具有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坚定执着的政治理想,纯洁高尚的独立人格,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
三、读史怀念屈原
相传屈原看到楚国山河破碎,写下了绝笔《怀沙》后抱石投江。百姓为了不让江河中鱼虾吞噬屈子遗体,将饭团纷纷投入水;又怕饭团被蛟龙所食,遂将其包裹起来。就形成了后世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和节日“包食粽子”的节俗节物。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可是他的才能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于是挑拨离间,而怀王亦不明察。结果“王怒而疏屈平”,从此疏远了屈原。屈原“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对于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刚正不阿,洁身自好;坚定信仰,毫不动摇;忧国忧民,家国情怀,正是当今需要的品德。忠诚和亟待的担当。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本义是楚地的歌辞,收录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作品十七篇《离骚》《九歌》《天问》《九幸》等,定名《楚辞》。与因十五《国风》而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应,称为“骚体”因《离骚》故得名。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鼻祖。后世常以“风骚”代指诗歌,以“骚人”称呼诗人。
《楚辞》是中国第一步有作者的“浪漫主义”诗风的诗集,由屈原及后学所作,至汉代刘向编辑成书,历140多年。屈原的正直,忠贞不屈,不为故俗所囿的品格却使他成为后世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