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酒的起源传说多
关于酒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猿猴造酒说、仪狄造酒说、黄帝造酒说、杜康造酒说等等传说。
①猿猴造酒:传说猴子们在过冬时,会提前将采摘的果子,放在树洞中储藏,结果忘记了树洞藏果,久而久之,果实腐烂,堆积于底层的果子经过上层的挤压,破裂,产生了果浆,同时由于洞内堆积阻断了空气失氧,导致果浆与野生酵母菌产生反应,便酿造成酒。猿猴尝此佳味,灵感大发,便在“树洞”“石崖洞”处,以果实、稻米杂百花藏酿。后世人们偶得之酌而共饮,奇味难得,称为“猿酒”或“猴儿酒”、“猢狲酒”。
②黄帝造酒:黄帝命岐伯备齐五种以上优质熟谷,黍类,进行蒸煮,再经过发酵酿造,并以陶器自然放置,多日后,帝令侍者抱陶壶来,用小樽饮了一口,只觉入口清冽,甘甜若醴,神清气爽,说:“此物,甘美可口,玉液琼浆,天功造物,神妙之水,即可当药用之,亦可当醪醴饮之。”这就是黄帝发明的“酒泉之法”,五谷汤液。后世命名为“轩辕酒”。
③仪狄造酒:《吕氏春秋》云:“仪狄造酒”。夏禹的女儿令仪狄监造,酿出好酒,献给夏禹品尝,此为好物,但又认为喝酒误事,后世必定会有因饮酒无度而误国的君王,从此以后夏禹便疏远了仪狄。便有“禹恶旨酒”之说,将仪狄刻画成专门谄媚进奉的小人。
④杜康造酒:传说杜康夜梦一白胡老人,告诉他将赐一眼泉水,需九日内到对面山中找到三滴不同的人血,滴入泉中,即可得到世间最美的饮料。杜康次日起床,发现门前果有一泉,清澈透明,遂入山寻找三滴血,第三日见一文人吟诗,求取指尖一滴血;第六日遇一武士,求取指尖一滴血;第九日,遇正睡一呆傻之人,脏不可耐,遂花一两银子买下一滴血。返回将此三滴血滴入泉中,泉水即刻翻滚,热气增腾,香气扑鼻,品之如仙如痴。因用九天时间及三滴血,便将这种饮料命名为“酒”。
二、酒的礼用规格高
在远古时期,古人往往用酒作祭祀。如周代祭祀的对象非常多,诸如天地、山川、社稷、宗庙、祖先、神鬼等都要用酒来祭祀。在祭祀仪式完毕之后,人们往往聚餐开怀畅饮,逢年过节更盛。如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岁末饮酒是为了驱逐疫痨之鬼等。
酒除用于祭祀外,还用于人情世故。俗语云:“无酒不成宴”“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敬”,足说明酒在人际社交场合中担当着重任,重要场合非喝酒不可。你敬我,我敬你,互相敬酒的过程,就有无意识的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加深了感情,高喊“我喝的不是酒,而是人情世故”。利益就是人情,规矩就是世故。
在民间风俗中,凡生活中逢大事都要以酒招待,诸如贺寿诞、庆婚姻、祝得子、做满月、办丧事等。都是“无酒不成事”的。以婚姻为例,酒在整个婚姻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真是“无酒不成礼”,什么“订媒酒”,礼堂“交杯酒”、“合欢酒”等等。
三、酒的助兴添情浓
从古至今,酒植根于我们民族的深处,称为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北山酒经》载:“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互拜,左右秩序,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樵夫渔父,无一可缺此。”说明酒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密切程度达到了令人惊讶的地步。
酒是款待朋友的佳品,“酒逢知己千杯少”,亲朋好友相聚,酒是最能助兴添情的东西,如欧阳修的诗句“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为朋友设酒践行,亦有伤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文人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诗仙李白的“李白斗酒诗百篇……自称臣是酒中仙。”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买酒,成为封建时代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象征。
在历代帝王中,有爱酒的,有厌酒的,有嗜酒丧志甚至丧了国家的,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大禹虽喜饮酒,但能以国事为重,疏远造酒家仪狄,以免以酒误国的君王。而夏桀和商纣的“酒池肉林”,就是以因酒误国的昏君或暴君,最为世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