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域外考古丨再续中缅友谊

2024年7月15日下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缅甸蒲甘考古队一行6人早7点就从西安起飞,经过昆明中转,当地时间下午3点半终于抵达了曼德勒机场。缅甸时间晚于中国1个半小时,中国已经是傍晚5点了。


海关人员检查无人机等设备

抵达——“热”情似火

刚一出机场,热浪就迎面而来,近40度的高温“热情”地欢迎着我们,7月的缅甸正值雨季,或者叫热季,这里的雨和热是同期的。缅甸每年雨季大约从3~4月开始,10~11月结束。曼德勒位于缅甸中部,受到雨季影响较小,南部的雨水无法深入内陆,西部的雨水被缅甸西部的群山阻挡,曼德勒所在的缅中平原雨季多为阵雨,而不会像仰光一样,数十天不见阳光。即使这样,受到上游洪水影响,伊洛瓦底江泛滥也已经淹没了江边大片的土地,而曼德勒的阳光,以及温度和湿度仍然烘烤着大地。这就是我们要奋战的地方,一个“炙手可热”的热浪城市。


曼德勒(中上方形区域为曼德勒皇宫,左侧为伊洛瓦底江)

前行——文化奇观蒲甘距离曼德勒还有约4个小时的车程,途经缅甸唯一的高速公路——仰曼高速。说是高速,也只是双向四车道而已,两侧也没有封闭,各种交通工具都可以行驶。但是道路上车流并不是很多,道路两侧都是开阔的田野,缅甸中部的平原尽收眼底,植被较多是比较低矮的灌木,偶尔有一些比较高的棕榈树等植物。经过约5个小时的路程,大约晚上8点,我们终于抵达了良乌镇,也就是蒲甘古城的所在地。


乘坐的客车和高速公路

本次来缅,我们携带了大量的考古工具,为了便于通行,我们租用了一辆中巴。缅甸道路和中国一样,是靠右行驶,但是街上的车大部分是进口的右舵车,只有极少数的新车是方向盘在左,于是就形成了右舵车靠右行驶的独特景象。这样的交通习惯,经常会让初到的人不太适应。饶有趣味的是,如需超车的话,要么需要副驾驶座位上的人提醒,要么就要自己伸头去看了,否则是极不安全的。


缅甸中部平原和仰曼高速

重温——那水那土

抵达蒲甘的第二天,我们就到他冰瑜寺现场和蒲甘古城周边进行了调查。去年发掘完成后,我们对发掘的区域进行了科学回填。为了避免像黄土一样见水后体积产生较大差异,我们回填时使用了沙袋、无纺布、砂土的组合,砂土的差异很小。所以现在已经看不到回填的探方痕迹了,这也给我们了很多启示和成就感。

蒲甘地区的原始地层基本都是砂层,砂颜色发红,并且极易板结成块,与江沙有所不同,具体的形成原因和成分还待后续研究,所以蒲甘地区烧制的砖瓦,含沙量都很大,但是在佛塔上使用的砖,则却含沙量较少。据当地人介绍,传说是因为蒲甘王朝时期,建造佛塔的砖是从全国各地利用上好材料烧好后运送到蒲甘来的。那时大约是通过伊洛瓦底江水运而来的。

说起伊洛瓦底江,它可以说是缅甸最重要的河流,也是缅甸的大动脉,东源发源于中国,在中国被叫做独龙江,古称“大金沙江”或“丽水”。不论是古代缅甸的首都蒲甘,还是现代的重要城市仰光和曼德勒,都位于伊洛瓦底江边,伊洛瓦底江的水运,是沟通缅甸全国的重要联系方式。从水源保证、航运、灌溉、生活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我们还去现代的砖厂参观,考察了缅甸现代的烧砖工艺,但是似乎和以前并没有太大不同,仍然是不设砖窑,而是直接将砖垒砌起来用木材烧制。


在他冰瑜寺北门架设测绘基站


烧制好的砖块

蓄势——友谊依旧

抵达蒲甘后的几天,是紧锣密鼓的一周。我们主要针对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准备,比如确定今年的发掘位置,准备发掘工具、防雨措施等,并且和蒲甘考古局的专业人员进行了座谈对接,沟通今年的考古工作计划。

蒲甘考古局的局长是考古专业出身,和我们谈起考古工作,总是非常兴奋,眉飞色舞,总能从他的言谈和表情中感受到他对考古工作的热爱。考古局的其他负责人也是我们前两年已经熟悉的老战友,希望我们今年能够继续合作愉快,一切顺利。

对于考古发掘的区域选择,考古局并没有提出意见,只是发掘区域的土地,需要和管理寺庙的佛塔管理局负责人沟通,但是这周末连续两天都是缅甸的假期,因此正式工作只能从下周开始。此外在7月8日,缅甸才刚刚宣布,把中国的农历新年也定为国家公共假日,这也体现了缅甸和中国密切的联系。

和蒲甘考古局商讨工作计划

向蒲甘考古局赠书

在外出调查、来往的路上,多次路过被水淹没的街道。虽然蒲甘地区最近没有强降雨,偶尔会有小的阵雨,但由于上游的大雨和山区夏季雪水融化,造成了河道水流暴涨,不少街道被淹没。不过,当地人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小孩子就在积水的街道上玩水,大人则撑着船,安坐在水中树荫下的长椅上,看着孩子们悠然自得。蒲甘当地的人大约都是这样,悠闲自然,不紧不慢,享受着大自然的一切馈赠。

街道积水中的当地人

在水中休息的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