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西府民俗年文化系列文集之十六——正月十五 元宵節(二)

元宵节俗

元宵节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观灯、吃元宵、猜灯谜、放烟火、耍社火、抬閣抬福气、蒸追魃及祖坟挂灯等节日民俗事象。


上元祭天官

作為宗教,中国的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在道教创立之前,人们所崇奉的神一一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生,地官是七月十五日生,水官是十月十五日生。因此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太乙是主宰一切的神,祭祀要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天官赐福,人在欢呼祈福,即而形成灯节。"三官殿"神庙遍布西府乡村,此日有祭天官之俗。

上元祭天官

在上元祭祀天官同时,人们还要去祖坟挂灯,祭祀祖先。还蒸追魃馍,意在赶走旱魔,祈求风调雨顺。

蒸追魃

灯节闹花灯

西府有"三十晚的火,十五晚的灯"之说,在"一年明月打头圆"之时,家家户戶要挂灯,出門观灯,猜灯謎,回家吃元宵。在天上一輪明月高悬,地上万家灯火通明时,人们趁着新年的余兴,踏月观灯,猜谜射复,狂欢,真是别具一翻情趣!

由于灯是"光明"红火"的象征,为满足民众需求,每年正月初六灯上市,形成"灯市"供观灯买灯。舅舅给外甥送灯已成俗制。若是新婚未育,娘家必买"观音送子""状元骑馬"等花灯相送,取"灯"”丁"谐音,预祝姑娘添丁生子。想再生几个,再加一个小灯,名曰"垂头"。

小孩从正月初十后,每晚给灯点然蜡烛,提上外出嘻耍,称为"游灯笼"!一直到十五夜,小孩与同伴故意将灯相撞自燃,谓之"碰灯"。以祈明年的新灯!

小孩游灯

燃放焰花爆竹

焰火,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实际上是火药的燃烧和爆炸,以燃爆之声之光,驱逐山魈鬼魅,祈求平安吉祥。每年都要购买一些烟花炮竹。有花、炮、地溜、起火、麻雀下蛋…等,其中"花"比较贵,偶而买一些。放花多是村落庙会搞,还有烧铁水的"打花",十分壮观。还有"架花",那更是重大喜事或要亊才搞的。



抬閣装社火

元宵节,在西府有"年小月半大"之说,是说元宵节比元日过年更热鬧,民间玩乐也是春節活動的继續。人们耍社火,百艺杂陈,什么高跷、竹马、赶旱船、扭秧歌、地游、夜社火…,在游演过程中各展风姿。玩社火,其仪式过程是由列阵表演来体现的,传统阵形主要有军阵、戏阵、灯阵、舞阵、牛马车阵等几种:

社火仪仗:阵势有响马、炮队、锣鼓队、旗队、社火队…。

灯阵是用灯布置的多种阵势供人游走穿行的传统社火。这种社火,必制"九曲",即用木杆或高粱杆、玉米杆扎成弯彎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进口,宽约三米,游一次行程二里。木杆高二米,顶端有灯,必有365盏燈,夜间点燃,火光冲天。等吉时一到,灯官入场,鸣炮三声,各种社火队伍及村中男女老少,依次进阵,谓之"九曲黄河阵"。玩之可保平安,祛病延年,时和景泰,五谷丰登。



灯节吃元宵

"元宵"作为节日食品,考究原由,传說春秋战國时,楚昭王复国途中泛舟长江,见江面上漂着个浮物,色白微黄,船工捞起来献给昭王,昭王食之,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鲜美。楚昭王于是令人以山楂为馅仿制供臣民食用,以庆祝家国团圆。这一天恰好是正月十五,后世相沿成习,成为元宵节节日食品。

作者:李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