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是农业生产的节律所设置的时日单位。农业生产依赖于“天时”“地利”。古农书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时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西汉农书《汜胜之书》载:“顺天时,量地利,用力少而收成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农谚云:“不懂二十四节气,白把种籽撒下地。”“误了节气,白费力气。”“惊蛰”是表征以动物活动为物候的节令,是说春雷声惊醒了蛰伏,冬眠的动物。如同二月二龙抬头,数九九尽,万物复苏。“一日春雷三日雨”,农时有“惊蛰不藏牛”“春耕不停歇”,准备春播,植树造林。
万物复苏谓之春,春雷始鸣为惊蛰。古称“启蛰”含人生两大修行,蛰伏是积蓄势能磨砺心性的过程;待发是因蓄势而发,时机一到,惊而奋起,不呜则已,一呜惊人。汉代桓宽说:“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时而制。"张良在秦末蛰伏九年,修练心性,积累学识,才有后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能大能小是条龙,只大不小是条虫。时机末到,学会蛰伏,顺时而动,应势而为。才是成大事者必备。正如《周易》说的"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就是惊蛰蓄势的道理。
节日
“节日”是社会文化所设置的时日单位。它以历法为循环基础,以廿四节气为线索,但不同于一般的历日,因为节日有特定的时日节期,特定的源流传说,特定的主题追求,特定的节庆方式等的社会文化意义。有相沿成俗的仪式性、社交性、娛乐性、礼仪性、循环性等活动特征。如上巳节,即三月三。人们多至郊外春游称"踏青";或水边宴饮,以祓除不祥,故曰"祓禊"。
上巳节是指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人们都去水边祭祀。《论语.先进》载:“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午雩,咏而归”。汉代禊日(三月三),人们来到水边已不是仅仅举行沐浴祓除的仪式,而是把它当成宴饮游玩的好时光,赋诗行令。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就是东晋王羲之于这一天吟诗作赋后写下的名篇。“祓”是除恶的祭礼。“禊”是用水来清洁洗涤。《周礼·春官·宗伯》载:“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是说这一天需要众人洗澡沐浴,祛除污秽的日子。到宋代此俗渐消失。故有“上巳祓禊”之说。
作者:李福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