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
民政部婚改工作指导意见指出:“婚姻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婚姻习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婚姻领域移风易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不正之风,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精神面貌,促进婚姻幸福、家庭和谐。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这既是婚改工作总体要求,又是做好婚改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婚俗改革是民俗文化价值坐标的体现
民俗文化永恒的魅力是来自民俗文化本身的生生不息的特质和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精神品质。正是这种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在文化发展中移风易俗、尊重事实,追寻真理才使民俗文化优胜略汰、生生不息,从而构成了民俗文化的一道道价值坐标。婚俗改革就是在婚姻领域开展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革故鼎新、激浊扬清,它是民俗文化价值坐标的生动体现。
二、婚俗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贪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它是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它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是衡量婚俗良陋的试金石和优劣的标准。
(二)婚俗改革的工作属性
属性是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当代婚改是一个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在国家政策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场广泛的社会动员运动。婚俗改革核心旨在国家政策引导,婚姻登记机关、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婚姻服务机构推动,在律令与礼俗互动中,激发群众自我变革的内生力量。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正气,鞭挞丑恶行为,推动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三)婚俗改革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做好传统婚俗文化传播,宣传“简约、适当、高雅、文明、节俭”的婚俗理念。坚决遏制“天价彩礼、铺张浪费、低俗婚闹、随礼攀比、损害婚礼作为爱情与婚姻见证的纯洁属性”的不正婚俗。
人生礼俗中的婚礼是让爱情具备仪式感的一种体现,他代表了青年男女对婚姻和爱情的向往。婚俗习惯也折射了人们的婚姻价值观。而婚俗的物质化、低俗化必然会影响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及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坚决改革低俗陋习。
(四)政府在必要时,根据民意,通过规范性文件出台,来遏制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出现。并修订文明行为规范居民公约、村规民约、倡导文明新风。
三、移风易俗就是求真、求善、求美
“移风易俗”一语,最早见司马迁《史记》里说:“孝公用商鞅之法,易风易俗”。移风易俗就是改变旧的风俗习惯、破旧立新,追求“真、善、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所展现的是民风世相、人间真情、民俗信仰、道德准则、民间艺术生活等。而求真、求善、求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三大式样。
(一)求真:就是:“秤平斗满,买卖公平,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这些“真东西”从民俗文化学角度看,是人类精神生活对真理的把握,不可能不受制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同时,求真的结果又是能动地改变着传统习俗。如婚姻是什么?它是因为爱,组成了家庭,恪守不离不弃的信念。通过婚姻给了彼此专属感,打上烙印。唯有爱,才会心甘情愿地去付出,从此,一生一世一双人,无惧风雨急骤,走到哪里都可以彼此依靠,这是真爱情、真婚姻。
(二)求善:就是道德生活,指自觉地以一种理想的标志,来规范、引导自身的行为,即自觉的求善。如不良的陋俗恶习将婚姻黑化为谋取利益、满足私欲的工具,无所顾忌耍流氓的恶劣婚闹,更无善念。
(三)求美:是在真和善基础上的提升的艺术生活,反映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寄托和需求。婚俗自古以来是喜事,讲究“满堂红”,礼堂称“喜堂”,服饰“一身红”,美体现着喜庆吉祥。
婚俗是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除了精神生活的基本式样外,还包含人类自身价值、目的、理想、信仰、使命、责任、道义、关系、前途等方面的文化和主张。这种文化旨在促进人类自身积极向上,还推动着社会文明进步,更具有文明生活态度和情调。
作者:李福蔚